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香港粤语惯用语修辞手法及语义初探》阅读报告

《香港粤语惯用语修辞手法及语义初探》是一篇不错的语言学论文。作者通过大量的语例探究了在社会语言环境下,香港粤语惯用语的14种修辞手法,以及与这些修辞手法相关的语例的真实含义。

(一)  学理分析

1、本文符合学术规范,有严谨的学术范式。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以及注释、参考文献,一个都没有少,堪称样板,值得效仿。特别是在注释中,作者提到:本文初稿经单周尧教授、邓昭祺博士过目指正,笔者谨致谢意。这体现了作者特有的礼貌与谦卑。这两位香港大学中文系的老师,是作者的博士生导师。

2、本文研究方法扎实,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法,又称“简单枚举法”。它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主要根据某类思维对象的部分都有(或没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矛盾情况,从而推出该类的全部有(或没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在本文中,作者列举了14种香港粤语惯用语修辞手法,并枚举了近200个语例加以印证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例证法的效力所在。

3、本文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作者能从香港粤语惯用语修辞手法这个精细的视角,窥探出香港粤语的一些普遍规律,为粤方言学研究作出了字的贡献。

(二)  个人观感

1、作者谈论的“香港粤语”里面的内容,其实只是在说香港粤语里的广州话而已,这从他给出的8种参考文献里有6种是研究广州话的可见一斑。但是在语言学上,粤语是一个语言系统的总称,包括同系的各种地方话语,例如广西平话、白话、贵港话、玉林话和海南岛(海南)的儋州话等。它们都具有相似的音系、语法及词汇,彼此共同点比相异多,所以都被纳入“粤语”系统中。推论过来,香港的粤语,应该也包括这些地方话语。作者没有特别说明这一点,给人“以广州话之偏概香港粤语之全”之感。虽然我们也知道,广州话是香港学界人士以及在香港人口普查中对香港粤语的通称。但是作为学术论文,还是要交代清楚为好。

2、作为关键词之一的“惯用语”,作者没有给出定义。何谓“惯用语”?维基百科指出:惯用语是指各个地区惯常使用的口语,一种短小定型的词汇或短句,意义或许有所引申,未必可以从标准汉语的字面推断。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写道:笔者认为:香港粤语“惯用语”应该是符合以下条件的固定语,然后列出5个条件。包括在第二段,作者写道:惯用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口语色彩浓烈并具有语义变异。严格来说,这都不是定义,而是一种条件归纳。

不仅如此,这5个条件放在任何“惯用语”都适用,具有普适性,而非香港粤语“惯用语”专美。作者如果能够找出属于香港粤语“惯用语”独有的条件或特性,那才是一种新发现。

3、属于香港粤语“惯用语”独有的条件或特性,作者其实无意中看到了,只是没有认出来。或者说,认出来了,并没有意识到它是独特的。

众所周知,香港被国殖民了99年,英国的文化在香港根深叶茂,在语言方面,表现出土洋结合的特点。就是说,香港粤语有大量中英杂交的“惯用语”。这应该是香港粤语“惯用语”和别的例如广东省的粤语“惯用语”最不同之处。作者没有看出这一点,深以为憾。

虽然作者没有强调这一点,但是还是列出了这个现象。例如,在论文的“二,谐谑”中,作者指出:特别有趣的是香港粤语惯用语还常常拿外语词汇来谐谑。这当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谐谑来意译、音译英语词;二是粤语词洋化——把粤语词谐谑英语发音来念。

4、文章例证,问题较多。例如,比较陈旧,缺乏新意。作者在第三部分提到的一个例子:倒夜香(旧时指清洁工人在晚上为居民倒马桶)。这样的词汇早已过时,还拿来津津乐道。在第十四部分关于“缩略”修辞论述中,连“特首”这样在香港妇孺皆知的新鲜缩略词语,都没看到作者引用进来。另外有些例证反复使用,我觉得除了在文章最后“多种修辞手法综合使用”可以重复外,其他时间的重复都是累赘。

5、参考文献,倚重中国内地经验,缺乏西方视角。另外,所列期刊文章的第3篇,居然日期、出处缺,貌似不符合学术游戏规则。

这篇文章,其实是作者博士论文《香港粤语惯用语研究》的第六章“香港粤语惯用语之修辞学构语构义”的部分内容,其实我在上面指出的几个问题,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别的章节已有说明。但是既然单独成文,该交代清楚的还是不要吝啬笔墨,否则容易引起读者歧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