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让打工文学在香港开花结果

五月一日本来是打工仔的节日,但在中国就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消费的“黄金周”,反而,工人的现实生活转变已很少人关注。

 不过,近年一度在中国式微的“打工文学”已再度活跃。朋友带来他们工厂办的报纸,除首页报道工厂讯息外,其余都是让工人发表的创作性文章,是“打工文学”的重要平台。

在香港中文大学当访问学者的广东教育杂志社编辑张一文曾向我介绍更多“打工文学”的背景。

据他分析,“打工文学”之所以能够再度升温,是得益于胡温新政,符合中国建构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

“打工文学”曾在十多年前风靡一时,随后归于沉寂。直至去年120日,由中国共青团中央牵头搞的“全国首届务工青年鲲鹏文学奖”揭晓,标志着“打工文学”开始受到官方认可。

“有不少打工文学,正面地反映了中国大陆对农民工等众多弱势群体的关怀,社会意义日益彰显。”张一文说,离乡背井到东部沿海打工的内陆民工,需要透过文学创作抒发情绪。
 
全文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5月20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